机械-印尼塑料垃圾恐进入食物链 人类最终自食其果
【中国包装网讯】印度尼西亚面对的塑料垃圾危机延续恶化,专家现在警告,塑料垃圾终究将进入食品链,人们将自食自己制造的垃圾。
《雅加达邮报》报道,2015年1项调查显示,印尼制造的塑料垃圾多达1亿8720万吨,位居全球第2,仅次于中国。
印尼哈山努丁大学海洋科学系教授阿克巴指出,工业化社会越来越难以停止使用塑料包装,自1970年代以来,塑料包装的使用量大量增加。
阿克巴在雅加达美国文化中心最近举行的1场关于对抗海洋垃圾的研讨会上说,流入大海的塑料垃圾数量惊人,这类垃圾本来就难以分解,进入水中后要分解更加困难,塑料需要耗时大约400年才会分解成纳米尺寸般微小的物质。
他解释说,紫外线和高温能加速分解塑料垃圾,不过只有在浅水处才能接触到紫外线和高温强拆公告的安置房源太差怎么办,1旦塑料垃圾沉入水中,就更加不可能分解了。
阿克巴表示新增违建的认定标准,沉淀在水中的塑料垃圾如今已几近完全渗透海洋食品链的每个环节,小至江鱼仔,大至全球最大哺乳动物鲸鱼都不能幸免。"从色采和大小来看,塑料垃圾像极浮游生物,因此被鱼吃进肚里,塑料释放的毒素也由此被鱼肉吸收。"
海鲜是人类的主食之1,海中生物吃下人类制造的塑料垃圾,这些垃圾终究通过食品链进入人体,人类可谓"自作自受".
塑料是1种内分泌干扰物质,这类物质怀疑与以下人体状态有关:男女生殖系统功能生变、患乳癌风险增高、儿童生长模式异常和神经发育缓慢、免疫系统功能产生变化。
塑料垃圾也足以使海洋生态系统窒息。出席上述研讨会的雅加达千岛群岛县长布迪在会上指出,每天倒入千岛群岛海域的塑料垃圾平均多达6至10吨,这些垃圾污染海水,使水中生物难以正常呼吸,近期大量鱼群的死亡可归咎于塑料垃圾。
减少塑料垃圾或将之再循环的工作在印尼难以推展,1是由于人民环保意识薄弱,2是由于缺少实质好处或嘉奖措施。
据印尼1家生物分解科技公司运营总监伊曼流露,印尼塑料垃圾仅9.47%进入再循环,相比之下,全球塑料垃圾的再循环率约15%。
生产可分解的塑料包装所耗费的能源,比生产1般塑料包装高出3至5倍,难怪不受商家青睐。
印尼环保推动人士马塔呼吁人们从小处做起,减少使用塑料农村拆迁假山赔多少钱。身为潜水教练的她发起1项社区活动,号令东努沙登加拉省的潜水教练定期到当地纳闵岛清除水中垃圾;她推出"自带水瓶"宣扬活动,鼓励学生舍弃即用即丢的矿泉水塑料水瓶,改用水壶。